01 写作之前,我们在思考什么
不论是短文案的编辑,还是长篇文章的写作,在动手之前,我们都在思考什么呐?
我想首先是我们的目标,目标决定了受众人群、决定了文案的形式、决定了文案的内容等等。
我平时在做项目或者是写需求的时候,都会有一个习惯:目标先行。
我会把项目的目标写在开头,针对什么人群、做什么事情、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数据效果。这样做一方面是提醒自己时刻关注目标,另一方面也能让参与人和观察人在第一时间抓住重点。
同理,在写设计的需求文档时,我会先写明我需要的海报是用于什么场景、什么作用、哪些人使用,这样便于设计师和我的需求保持同步,增大一次性成功的几率。
这里面其实也有我们之前讲的“乔哈里视窗理论”的影子,扩大你知我知的范围,增加双方共同了解的信息量,这会有利于信任的积累和事件的推进。
把需求想法,全部落于纸面,让设计师知道更多的关键信息,如设计目的、想要的效果、设计文案、设计参考等等。这样久而久之,设计师会更清楚需求和风格,一次成稿。
而且这个和设计同事的合作方式,还能再进一步推演,用于其它部门同事的合作上,举一反三。
在目标之后,便是通过人群分析who – 怎么做how – 结果result来做推进。
首先是人群的分析,我认为这是整个写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。只有认真了解了受众人群,我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对应人群需要的内容,最终带来数据的提升。
忽略受众人群的分析和观察,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标题怎么取、排版怎么好看、活动怎么做上面,其实是本末倒置了。
从用户的分析,我们开始了解你的受众都是一群什么人,他们有什么喜好,他们有什么问题,他们希望通过你的写作得到什么?
比如理财领域的受众,有刚毕业工作的学生、有刚生孩子的妈妈、也有投资亏钱的老手,这些人群都有一致的目标,即希望在这个市场赚到钱。
但每个人具体的问题又有不同,刚工作的年轻人积蓄少想学习怎么积累第一桶金,宝妈在家带孩子除了理财还想开拓副业,投资亏钱的老手想找到持续盈利的办法。
在这样的人群和大家面临的实际问题上,从问题出发,帮助大家寻找解决方法,就是我常用的写作思路。
这样的思路,还能进一步的拓展,比如用好知乎。
我会每周关注知乎基金领域的问题,近期浏览人数飙升如上1万、关注人数多、浏览人数多、相应回答少的问题,我会优先作为选题回答。
这样一方面既节省了想选题的时间,另一方面还能以客观数据来评判选题质量,对于自媒体创作者来讲,知乎确实是宝库。
当然宝库并不是万能的,这个和我们今天讲的文案、写作类似,只有适用于特定人群的“普适方法”。就拿我上面这个方法来讲,当我的公众号人群和知乎人群类似时,这个方法是有效的。
02 具体写作时,我们做什么
定纲要,填充内容,就是这么简单~
在上面我们确定了目标、人群、怎么做之后,顺理成章就能确定纲要了。
纲要就像是文字大楼的骨架,是整个体系的支撑。而内容则是文字大楼的填充,纲要+内容,整个文字大楼也才实用美观。
就像我这篇文章,纲要是这样的:
1. 以近期学习的内容引入开头
2. 第一part:写作之前,在思考什么
定目标,举实例
人群分析who – 怎么做how
3. 第二part:具体写作时,我们做什么
定纲要,给公式
填充内容,举实例
具体到我们要讲的转化型文案,有这样一个好用的公式:问题-重要性-解决方案-消除顾虑-推动下单
1. 问题
讲诉、罗列用户当下遇到的问题,目的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让用户能读下去。
2. 重要性
针对上面的问题,讲诉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。因为问题会有很多,如果是不重要的问题,我们是会倾向于缓后处理甚至是忽略。
3. 解决方案
结合你需要转化的产品,给出你的解决方案。
4. 消除顾虑
增强说服,让用户相信你的方案是好的,如客户证言、权威背书、购买人数打认同感。
5. 推动下单
促使行动,让用户马上行动起来,如稀缺刺激、优惠刺激
一个公式,就囊括了我们常讲的“问题-解决方案”模型,权威、稀缺、认同、互惠等用户心理影响要点,所以这个公式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,结合具体的人群和产品做调整就能用起来。
这里也举个例子,比如下面这个针对炒股人群的推广保险顾问的话术,就是按照以上公式创作的:
人的一生发生重疾的概率超70%,ICU一天就上万,得了大病,你有足够的钱治吗?
2020年,做一份全面的家庭保障规划,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